A:履帶式登陸車(LVT)登岸,1942年
坦克登陸艦和船塢式登陸艦可以讓水陸兩棲車(履帶式登陸車)直接駛?cè)牒Q?,但在它們出現(xiàn)之前的早期行動中,水陸兩棲車是作為甲板載貨裝載在運輸船上的,然后需要通過吊纜從船身側(cè)吊入水中。LVT在下水后發(fā)動機必須立即啟動從而使艙底的水泵運轉(zhuǎn)起來,否則LVT會很快下沉——當(dāng)時沒有備用的手動艙底水泵。在LVT降入水中后才可以向LVT內(nèi)裝貨,因為滿載的LVT的重量會超出吊臂的承載能力。少量部隊將會登上LVT幫助裝貨同時保障這一過程的安全。
圖中這些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的“短吻鱷”LVT(1)型登陸車。事實上為了方便,我們將兩個不同時期的部隊登船戰(zhàn)術(shù)展示在同一張圖中:1942年的LVT是所謂的“易受攻擊大型目標”,不是用來裝載突擊部隊的,嚴格意義上說它是一種補給運輸工具。LVT(1)型登陸車由食品機械公司(Food Machinery Corp)于1941年研發(fā)制造;它通常安裝一挺點50口徑M2型機槍和一挺點30口徑M1917A1型水冷式機槍。駕駛艙頂端的可折疊油布是作為貨物隔艙蓋來使用的。這種登陸車有一臺146馬力的引擎,而后期的大多數(shù)型號采用的是250馬力引擎;它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第一次使用,而最后一次使用是在新不列顛的格洛斯特角。早期的LVT被涂成藍色,這對于海上偽裝來說毫無意義,在波濤中它們會非常顯眼;上岸后藍色對于偽裝同樣作用不大,在灘頭他們需要的是暗色調(diào)的顏色(對于坦克和其他車輛來說這也一樣重要)。
從“登陸網(wǎng)”(實際上是用來吊貨的漁網(wǎng),通過它們起重吊桿把貨物吊上或吊下船)上爬下來是一項需要經(jīng)過訓(xùn)練的技能。沉重的武器裝備、搖擺的網(wǎng)子、飄動的登陸車或登陸艇,這些都會讓一切變得濕漉漉的。士兵們得到教導(dǎo)要求只能抓住垂直的繩索以防上面的人踩到他們的手。后來,在戰(zhàn)艦的用于登上登陸載具一側(cè)的位置上會畫上方形標記、數(shù)字以及彩色代碼。
B:登陸艇小隊,1944年
大多數(shù)水陸兩棲車可以攜帶24人,而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可以攜帶36人;圖中我們展示了只做了一半輕載的一艘LCVP。無論是水陸兩棲車還是登陸艇,士兵們都需要站著,因為上面沒有座位或是長椅。陸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的步槍排只有40多人;一個排分乘兩到三艘登陸艇或水陸兩棲車,并被組織成所謂的“登陸艇小隊”(不論他們乘坐的是什么)。盡管組成成分各不相同,但組成理念是讓每個登陸艇小隊都包含一名指定的指揮官和候補指揮官,并同時配備進攻性武器和專業(yè)人員,比如裝備火焰噴射器和爆破武器的工兵、醫(yī)護兵和來自連武器排的武器手。舉個例子,在那慕爾島(Roi Namur),第4海軍陸戰(zhàn)隊師將各個排組合成了突擊小隊(本身相當(dāng)于一個登陸艇小隊),此外還要加上一支18到20人的登陸艇小隊。在排長指揮下的突擊小隊又被編成輕機槍小組、爆破小組、火箭筒小組和支援小組(配備兩支勃朗寧自動步槍);這支部隊的目標是在岸上作戰(zhàn),并從事摧毀碉堡和大型堡壘的作業(yè)。登陸艇小隊則連同排的大部分機槍兵和勃朗寧自動步槍操作手緊隨其后進行掃蕩。所有的小隊都可以向內(nèi)陸推進,而不必考慮側(cè)翼部隊的位置。一旦到達“O-1線”(見圖F介紹),他們就會就地整合,分配彈藥并重新組合成步槍排。
到了1943年中期,通常被稱為“爸爸船”或“希金斯船”的LCVP開始被坡道人員登陸艇和車輛登陸艇,也就是LCP(R)和LCV廣泛取代。LCVP主要由木頭建造,但其登陸坡道、船體側(cè)面、發(fā)動機前部、后油箱和機槍位周圍安裝了重2000磅(約0·9噸)的0.25英寸(6·35毫米)厚裝甲。在歷經(jīng)風(fēng)雨的海軍綠色涂裝上,LCVP們會展示其特有的編號標記,數(shù)字12代表的是它所屬的突擊運輸船(APA)的內(nèi)部編號,而圖中“APA-53”則是指的突擊運輸船“沃倫”(Warren)號。艇上的兩門點30口徑M1919A4型機槍主要用于防空,在接近海灘時一般;并不開火以免在顛簸的航途中誤傷到船內(nèi)戰(zhàn)友。艇長負責(zé)指揮并掌舵,他位于發(fā)動機艙左側(cè)的艙位內(nèi);他還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位操縱登陸坡道板的升降,而船頭的一個手動后備絞盤具有同樣的功能。作為機修工的大副和另一名艇員負責(zé)操縱機槍。LCVP上的其他載貨方式包括了攜帶一門75毫米或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一門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一輛吉普車或是一輛載重1噸的卡車,另外加上12名士兵或是8100磅(約3·7噸)重的貨物。戰(zhàn)爭期間生產(chǎn)了23000多艘LCVP,但如今只有一艘重修后的LCVP幸存下來,并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的國家諾曼底登陸日博物館內(nèi)展出。
圖中左下角小圖文字依次為:
第一行:登陸小隊指揮員,反坦克火箭筒小組;
第二行:爆破小組,支援小組;
第三行:點30口徑機槍小組,M1919A4式機槍。
C:坦克登陸艇(LCT)裝載謝爾曼式坦克,1944年
為了能為灘頭陣地提供強大的坦克力量,每次只能裝載一輛坦克的機械化車輛登陸艇(LCM)顯然是不夠的,這讓更大的船只應(yīng)運而生。VI型坦克登陸艇,也就是LCT(6)在1943年出現(xiàn),以取代1942年出產(chǎn)的性能較差的V型登陸艇,也就是LCT(5);這兩種登陸艇都可以裝載4輛M3或M5型輕型坦克或3輛M4型中型坦克。它們還可以用來裝載重型火炮和它們的火炮牽引車,或者是150噸重的貨物;艇上的武器是二門20毫米口徑的Mk IV型高射炮。兩種登陸艇雖然在性能上相似,但LCT(6)對舒適性做了改進,并且增加了一個可移動的艉板,這樣在兩艘或多艘LCT(6)并排停泊時可以形成各艇與岸上之間的一條通道。LCT系列是可以使用船舶管理局(Buships)船只編號的最小的船只:LCT(5)采用1到500號編號,LCT(6)采用501到1465號編號。這些登陸艇還被廣泛用于普通貨物的運輸和后方地區(qū)的多項支援任務(wù),這讓它們在1949年被重新定名為通用登陸艇(LCU)。
兩棲船只的偽裝方案變化很大,幾乎沒有顏色和圖案上的實施標準。最有效的是在戰(zhàn)爭中期使用的一種用以混淆外觀的“斑點式”迷彩涂裝;本圖中登陸艇自上而下采用深“海軍綠色”、中“海洋綠色”和淺“霧綠色”的涂裝。這種叢林式偽裝的目的是讓船只能隱匿在海岸線的植被中,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nèi)亞,這種做法很常見。
坦克往往必須從礁石邊緣涉水上岸,而礁石往往被未發(fā)現(xiàn)的溝渠和坑洞所切分,這樣,坦克就需要安裝涉水工具。T-O型坦克防水套件包括了防水涂料、密封復(fù)合材料、膠帶、刷子和焊條,這些都是炮塔環(huán)、槍炮眼、通風(fēng)口和坦克上的其他開口做防水所必需的——幾個小時的艱苦付出才能完成這項工作。MT-S型涉水煙囪和供M4型謝爾曼坦克使用的特殊型號配件可以為發(fā)動機提供進氣孔和排氣孔。有線控制的一套快速釋放系統(tǒng)可以使車長在坦克上岸時拋掉這些煙囪。謝爾曼式坦克裝備了一門75毫米口徑的火炮,在太平洋上它們表現(xiàn)出色,比任何一種日軍坦克都要強,而且能摧毀大多數(shù)的碉堡。它基本上不受日本人經(jīng)常使用的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的影響,但面對較少遇到的47毫米口徑火炮就會變得很脆弱。在太平洋戰(zhàn)場上,美軍的坦克因地雷而損失的數(shù)量比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失都要多。
D:從一艘坦克登陸艦上登岸的履帶式登陸車,1944年-1945年
坦克登陸艦(LST)被說成了是“l(fā)arge slow target”(又大又慢的靶子)的縮寫;它們還因為綠色的迷彩涂裝(同樣對應(yīng)坦克登陸艦的LST縮寫,這種涂裝被稱作是“愛-糖-豌豆”,也就是“Love-Suger-Tare”)得到了“綠龍”和“綠鯛魚”的綽號。雖然LST是被設(shè)計用來大量而安全地運送坦克和其他車輛登陸的,但它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卻是運送水陸兩棲車,這些水陸兩棲車是攻擊部隊車輛登陸艦分隊的組成部分。車輛登陸艦分隊會錨定在指定區(qū)域并在那里將他們的水陸兩棲車直接放入水中。部隊通常在“轉(zhuǎn)運線”(見圖E說明)位置登上水陸兩棲車,但有時他們乘坐LST并在那里登上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或是直接在LST的船艙里登上他們的水陸兩棲車——這是最簡便安全的方式。一艘LST能夠裝載29輛6x6貨運卡車或20輛謝爾曼式坦克,但只能裝載17輛水陸兩棲車;加壓通風(fēng)機將會通過通風(fēng)口將寬大的全通式甲板內(nèi)的車輛廢氣吹出艙外。水陸兩棲車會被自己的LST母艦回收并進行加油和維修作業(yè),車組人員往往會通宵達旦地解決問題纏身的兩棲車上的各種毛病以便為第二天的行動做好準備。再次放出已經(jīng)回收的兩棲車是件很麻煩的事:它們需要從登陸坡道倒車進入水中,因為船艙內(nèi)沒有足夠的空間供它們掉頭,而它們又無法從水中倒車駛上登陸坡道。一些LST在登陸坡道后方安裝了轉(zhuǎn)盤,這使得水陸兩棲車在回收時可以掉頭。1944年12月之前,船體編號的字體高度要求是3英尺(0·9米),之后的高度被指定為6英尺(1·8米),這樣在4000碼(約3700米)的距離內(nèi),這些編號都可以得到識別。
LST還充分展現(xiàn)了他們的“多才多藝”。有113艘LST被改作他途,其中包括了魚雷艇輔助船(AGP)、戰(zhàn)斗損壞修理船(ARB)、登陸艇修理船(ARL)、打撈輔助船(ARST)、飛機發(fā)動機修理船(ARVE/ARVA)、雜物儲藏船(AKS)、營房船(APB/LST(M))、突擊支援外科醫(yī)院船(LST(H))以及其他專業(yè)化船只。少數(shù)幾艘LST還裝有輕型觀測飛機使用的飛行甲板和彈射器(布羅迪式彈射器)。
作為水陸兩棲車的LVT(履帶式登陸車)“水?!笔?942年由“食品機械公司”制造的。它裝備一挺點50口徑M2型機槍和三挺點30口徑的M1919A4式機槍,車組人員三到四名。與LVT(1)型可攜帶20名士兵或4500磅(約2噸)貨物的承載量相比,它可以裝載24名士兵或6500磅(約3噸)貨物。它的貨艙無法裝載105毫米口徑榴彈炮,并且因為傳動軸艙占據(jù)了貨艙的長度,從而限制了一些類型貨物的運載。它的第一次使用是在塔拉瓦之戰(zhàn)中,這也是第一次使用水陸兩棲車運送登陸攻擊部隊,而最后一次使用是在沖繩。LVT(A)2是一種采用裝甲船體的部隊/貨物兩用運輸車,它而非兩棲坦克,并且只被陸軍所使用。到了1943年,大多數(shù)水陸兩棲車都被漆成了海軍陸戰(zhàn)隊版的叢林綠色或陸軍版的橄欖棕色。
E:登陸艇轉(zhuǎn)運線,1945年
在許多情況下,登陸艇在退潮時是無法越過珊瑚礁的礁線,也就是珊瑚礁靠大洋一側(cè)的邊緣的。最初的攻擊波次將由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或機械化部隊登陸艇(LCM)承載,并運送到珊瑚礁外海的“登陸艦轉(zhuǎn)運線”上。環(huán)礁邊緣的寬度可能從幾百米到幾千米不等,如果寬度比較窄,“轉(zhuǎn)運線”可能會離岸更遠,以保證它在機關(guān)槍的射程之外。本圖中,一支12人的海軍陸戰(zhàn)隊步槍班正從一艘LCM(3)型機械化部隊登陸艇轉(zhuǎn)移到一輛LVT(3)型履帶式登陸車上;我們看到的是平靜的海面,但在浪濤洶涌時,對全副武裝的部隊來說這可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wù)。雖然后備營和支援部隊通常乘坐登陸艇登陸,但在退潮時,他們可能也不得不乘坐水陸兩棲車登岸。在投送完攻擊波次部隊后,水陸兩棲車會返回到“轉(zhuǎn)運線”并接收后續(xù)部隊。像敵人的行動和機械故障這樣的因素是無法預(yù)料的,并因此導(dǎo)致水陸兩棲車的短缺,所以整個運轉(zhuǎn)過程往往瑣事不斷,緊張混亂。
博格-華納(Borg-Warner)公司的LVT(3)“毒蛇”(Bushmaster)型履帶式登陸車也被稱為“海灘破壞者”,實際上它是在LVT(4)型履帶式登陸車遇到生產(chǎn)問題之后才派上用場的。雖然它后來取代了LVT(4)型履帶式登陸車成為戰(zhàn)后標準的水陸兩棲車,但在戰(zhàn)時它只在沖繩使用過。這兩種型號的履帶式登陸車都能運載24名士兵,LVT(3)可以拖拉12000磅(5·4噸)的貨物,而LVT(4)只有8000磅(3·6噸)。兩種型號的后側(cè)都有一個登陸坡道可以讓部隊更快速安全地登陸,而不是像早期的水陸兩棲車那樣士兵要冒著敵人的炮火從兩側(cè)翻下車。這兩種車輛也能運輸一門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雖然為了適應(yīng)車內(nèi)空間,炮管必須抬升到幾乎最高的角度)或是一輛吉普車。
被稱為“邁克艇”或“M艇”的LCM(3)型機械化部隊登陸艇可以在攻擊波次運送完之后再直接運送一輛中型坦克登陸。這種小型登陸艇和LCVP一樣易于操作,吃水卻比LCVP淺。它還可以運送60名士兵,這使其成為后續(xù)部隊、卡車和支援物資的理想登陸工具。這種艇在Mk 21型機槍座上安裝了兩挺點50口徑的M2型機槍。
背景中是一艘3x7浮筒的駁船,由舷外發(fā)動機推進,安裝了一臺負荷5噸的吊車用來將貨物從登陸艇轉(zhuǎn)移到水陸兩棲車上。貨物通常裝在木質(zhì)托架上,這樣就可以將貨物從一艘船吊到另一艘船上,然后由登陸艦運上海灘。其他錨定在“轉(zhuǎn)運線”上的駁船則負責(zé)裝載55加侖的汽油桶和動力燃料泵,它們?yōu)樗憙蓷嚰佑?,這樣水陸兩棲車就無需返回遙遠的坦克登陸艦(LST)上去加油了。
F:營的突擊方案,1944年
一場兩棲突擊作戰(zhàn)的組織、構(gòu)成和編隊因海岸地形、可使用的水陸兩棲車、登陸艇和管控船只的種類和數(shù)量、火力支援情況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本圖是對1944年6月15日海軍陸戰(zhàn)隊第2師第6團第2營在塞班登陸時的情況再現(xiàn),當(dāng)然并非真實比例。
在一個6000碼(5·5公里)寬的戰(zhàn)線上部署了8個最初的突擊營,第2營是其中最北側(cè)的營。當(dāng)時有大量的船向北漂;該營原計劃在紅2號海灘登陸,但實際上是在紅1號海灘(最初的計劃中并不使用)登陸,而鄰近的第3營則在紅2號海灘登陸,而不是指定給他們的紅3號海灘。狹窄的海灘只有600碼(550米)寬,礁石線離海岸約400碼(366米)。由七艘驅(qū)逐艦、兩艘戰(zhàn)列艦和兩艘巡洋艦組成的艦隊排成列部署在離海岸2500碼(約2300米)的地方并直接向海灘開火??挤蛱m號(Coghlan,舷號DD-606)驅(qū)逐艦位于正對紅1海灘的航道上,而蒙森號(Monssen,舷號DD-798)驅(qū)逐艦則位于對著紅3號海灘的右側(cè)航道上。三艘炮艇式步兵登陸艇(LCI(G))在各個營的攻擊波次到達之前在距離海岸1000碼的距離射出它們的4.5英寸(114毫米)口徑的火箭彈,然后轉(zhuǎn)而駛往側(cè)翼。
與水陸坦克連所組成的“0波次”不同,“1波次”由12輛LVT(2)和LVT(4)型履帶式登陸車所組成。三個排共乘6輛LVT(A)4型兩棲坦克則伴隨“1波次”前進,而這三個排呈楔形隊列。一艘指揮控制登陸艇(LCC)位于左側(cè),一艘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位于右側(cè),它們都起到管控登陸的作用。一艘LCP(R)人員登陸艇則作為救援船跟隨在登陸波次中間?!?波次”和“3波次”擁有12輛履帶式登陸車(LVT),“4波次”則為14輛;所有波次的兩側(cè)都有一艘LCVP作為引導(dǎo)艇。圖右側(cè)第6團第3營的組織是一樣的。兩個營的“1波次”共用一艘巡邏船(PC),平時坐鎮(zhèn)坦克登陸艦上的師長此時就在上面?!?波次”在H+5時刻(也就是第一波次登陸后5分鐘)登陸,“3波次”的登陸時間是H+13,“4波次”(圖中處于正在編組的過程中)是H+21。所有的水陸兩棲車、指揮控制船只和海軍陸戰(zhàn)隊第6團這兩個營的引導(dǎo)船都是從車輛登陸艦支隊的8艘坦克登陸艦(LST)中發(fā)出的。另外8艘或者更多的LST則派出了海軍陸戰(zhàn)隊第8團的兩個突擊營向右側(cè)更遠的“綠1號”和“綠2號”灘頭登陸。巡邏艇PC(S)-1079則負責(zé)全面管控兩組登陸部隊的所有船只。
日本人從礁石線位置向著“1波次”開火。當(dāng)“1波次”伴隨著兩棲坦克向內(nèi)陸推進時,日軍會被他們趕出海灘,接下來的波次也會隨后搶灘登陸。水陸兩棲車不可以穿過“牽引車輛控制線”,這是一條從海岸公路向內(nèi)陸延伸的鐵路軌道。海軍陸戰(zhàn)隊第2師的兩棲坦克幾乎有一半被擊毀或出現(xiàn)機械故障;第6團第2營則在登陸日更換了四名不同的指揮官。盡管該營在登陸日當(dāng)天遭遇了極大的抵抗,但他們堅持戰(zhàn)斗并一直將陣地向內(nèi)陸推進了約2000碼(1800米)。在夜幕降臨時,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距離O-1線(指這個營的片區(qū)能夠延伸到內(nèi)陸的最遠距離線)只有1000碼(約900米)了。
G:灘頭
灘頭陣地一旦被突擊部隊所控制,就會變成一片有組織的混亂之地。由于越來越多的人、裝備和補給品被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船只運送進來,為眾多互相競爭的單位和作業(yè)設(shè)備提供所需的空間和適宜區(qū)域變得非常困難;本圖的背景中是正在卸貨的一艘機械化部隊登陸艇和一艘坦克登陸艇。裝卸和搬運如此大量的物資,相關(guān)設(shè)備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履帶式起重機、推土機、安裝在水陸兩棲運兵車(DUKW)上的A型支架吊車、總顯得數(shù)量不足的卡車以及滾軸傳送帶都是如此。
從1943年開始,六輪驅(qū)動的DUKW-353型2.5噸兩棲卡車(綽號“鴨子”)日益變得重要。因為完全沒有裝甲,所以它不適合作為一種攻擊車輛,貝里琉島之戰(zhàn)也證明了這一點。它的主要作用是牽引75毫米或105毫米口徑榴彈炮,而后續(xù)車輛則用來裝載彈藥。裝貨的井槽對于105毫米口徑的M2A1式榴彈炮來說太窄了,所以有兩種方法進行補救:榴彈炮的標準寬度輪輞被貨運卡車上較窄的輪輞所取代,或者裝貨井槽兩側(cè)被用大錘敲打變形直到能把榴彈炮裝上……DUKW從坦克登陸艦(LST)上駛出,穿過巖礁上岸,并直接在火力陣地卸下槍支彈藥;一些安裝了A型支架的吊車可以用來卸載貨物。這些車輛還被用來運送其他補給品以及指揮部和專業(yè)支援部隊的人員,并執(zhí)行撤離傷亡人員的任務(wù)。四名車組人員中的一名負責(zé)操控安裝在M36型環(huán)形底座上的點50口徑M2式機槍。
在圖中,還沒有足夠的推土機負責(zé)從海灘推出補給品踏板通道、把被困在沙子里的車輛拉出來、把擱淺的登陸艇推離陸地、拖拽重型火炮(水陸兩棲車也分配到了這項任務(wù))、清理廢棄物、為火炮和廢棄物修筑保護堤、犁出道路以及清理碎石。
事實證明,將物資和裝備運送到正確的地方是一項艱巨而關(guān)鍵的任務(wù)。第一個挑戰(zhàn)就是如何到達正確的海灘:地標通常很少,并且常常被灰塵和煙霧所籠罩,漫長的海岸線上滿是靠岸的登陸艦和船只,這也擋住了視線,使得海灘管理部門豎立的標記難以發(fā)現(xiàn)。要避開大量返航的船只和水陸兩棲車以及被標記出的障礙區(qū)是很困難的,而水流和風(fēng)向的變幻莫測也使得問題更加嚴重。
海灘側(cè)翼會用2.5x12英尺(0·76米x3·66米)的垂直面板標記海灘的標記色,面板的數(shù)量則代表了海灘的標號。海灘的左側(cè)樹立水平面板,右側(cè)樹立的是垂直面板(中間還可以放置一塊選擇性使用的6英尺(1·8米)見方的面板)本圖中顯示的是相鄰的右側(cè)的紅2號海灘和左側(cè)的藍1號海灘。在晚上,彩燈則會以適當(dāng)?shù)姆绞剿交虼怪迸帕幸詷嗣黝伾途幪?。此外?英尺的方形面板還被用作不同物資的卸車點標志(見右下角圖標),這些物資在那里會被撤走或運往垃圾場。在夜間,這些標志也可以通過彩色燈(下列說明的括號中所列的顏色,其中第一種顏色在上方)來識別:
1:醫(yī)療用品和傷員(白色/綠色);
2:彈藥(白色/紅色);
3:口糧(白色/藍色);
4:水(白色/白色);
5:燃料和機油(白色/黃色);
6:雜項用品(藍色/黃色/紅色);
7:履帶式車輛(綠色/綠色);
8:輪式車輛(一盞白色燈);
9:暢通航道的標記,航道位于左舷側(cè)則為黑色三角旗,在右舷側(cè)則是紅色三角旗。夜間則使用閃爍的白色和不閃的紅燈指代。
H:坦克-步兵小組
成功的登陸行動中,坦克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所以強調(diào)對它們的投送重要性就不稀奇了,這也造成了具有載運不同數(shù)量中型坦克能力的各種登陸船的出現(xiàn):坦克登陸艦(LST,20輛中型坦克)、中型登陸艦(LSM,3輛中型坦克)、坦克登陸艇(LCT,3輛中型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登陸艇(LCM、1輛中型坦克)。從登陸艇中駛出的坦克穿過珊瑚礁向海灘前進時,坦克手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危險是未被察覺的地穴和暗藏的坑道。在大多數(shù)島嶼上,幾乎沒有人為的布置的水下和沙灘上的坦克障礙物,但上岸后地雷是會經(jīng)常遇到的。登陸過程中,反坦克火力通常較弱,但進入內(nèi)陸地區(qū)就會經(jīng)常遭遇到反坦克炮的攻擊了。攜帶磁性炸藥和手雷的敵軍自殺小隊被證明是一種危險,他們出沒的地區(qū)地勢險峻,植被茂密,便于隱蔽。日軍坦克往往被埋起來作為碉堡來使用,或者只是進行零星的反擊,或者在投入到阻止登陸的戰(zhàn)斗時已經(jīng)太遲了。在太平洋戰(zhàn)爭的早期,人們就已經(jīng)意識到美國輕型坦克的37毫米火炮對一般的碉堡是不起作用的,盡管如此,M3和M5系列斯圖爾特坦克仍然被用于保護和支援M4式謝爾曼中型坦克。一些輕型坦克安裝了火焰噴射器來代替車首部的機槍(和一些謝爾曼式坦克后來所做的一樣)。美國人很快認識到坦克不能獨立于步兵作戰(zhàn),因此非常重視坦克-步兵小組的訓(xùn)練。步兵保護坦克免受近距離攻擊;偵察路線,以便排除障礙物、地雷和雜物;確定和標記目標;以及清理被摧毀的敵軍陣地。這些都需要步兵和坦克清楚地了解彼此的能力和局限性以及所采用的標準戰(zhàn)術(shù),并互相之間進行有效的通信——無論是通過無線電,還是安裝在坦克后面的電話、用手臂和手勢打出的信號,以及使用曳光彈和煙霧彈。
圖中的場景發(fā)生在1944年2月1日的羅伊島(Roi island)。在先導(dǎo)的兩棲坦克和兩個突擊波次登陸后,海軍陸戰(zhàn)隊第4師第4輕型坦克營C連(中型連)花了一個半小時分兩個波次登陸。機械化部隊登陸艇(LCM)在離岸200碼(約183米)的地方搶灘,之后裝有涉水排氣筒的坦克在5英尺(約1·5米)深的水中前行穿行,一名坦克乘員會在前方涉水尋找可能的深坑。隨同18輛M4A2型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是A連第1排的5輛M5A1型輕型坦克。它們排成單列前進,直到趕上位于O-1線的步兵。之后面對微弱的抵抗,他們立即向前推進,而步兵很難跟上他們的步伐。謝爾曼坦克則勇往無前地繼續(xù)向前沖并穿過機場跑道,步兵緊隨其后保護它們,而M5A1型斯圖亞特坦克則作為后備。兩個連大多數(shù)的LVT(A)1型兩棲坦克仍然停留在海灘上,它們被彈坑、戰(zhàn)壕和殘骸阻擋無法向內(nèi)陸前進;不過它們中的一些與坦克協(xié)同沿著島嶼的西海岸前進,當(dāng)然,它們自身固有的弱點使它們不適合作為陸地戰(zhàn)斗車輛。圖中后方,一輛涂裝沙地色條紋迷彩色的斯圖亞特坦克還沒有放下應(yīng)該在灘頭拆卸掉的涉水排氣筒——可能是電纜導(dǎo)線引導(dǎo)的釋放裝置出現(xiàn)了故障——這顯示了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復(fù)雜性與典型性。M4A2式謝爾曼坦克在車體兩側(cè)用螺栓固定上了堅固的木板來作為額外的裝甲使用。前景中可以看到日本帝國海軍第755航空隊的一架損毀的三菱G4M“貝蒂”式攻擊機,這是部分基于羅伊島上的實際情況來描繪的。
二戰(zhàn)美軍兩棲登陸(下),歐洲戰(zhàn)場
A:登陸艇
用于運送美國部隊的英國突擊登陸艇也包括了在內(nèi)。
在地中海和西歐戰(zhàn)場上部署的大多數(shù)美國艦艇被涂成煙灰色或類似顏色,英吉利海峽上的英國艦艇則被涂成蒼藍色。這些都是很淺的顏色,黑夜中,任何照明設(shè)備都能發(fā)現(xiàn)這些與深色海水形成對照的船只。船體上的數(shù)字編號大多數(shù)是白色的,但也有黑色的,特別是在地中海地區(qū)。攻擊運輸船(APA)和攻擊貨船(AKA)所運輸?shù)妮^小的船通過母船的類型代碼——要減去首字母“A”以代表輔助船——和船體上的數(shù)字編號(根據(jù)登陸艇的數(shù)字編號)來標識。美國的登陸艇往往在船體數(shù)字編號前加上大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US”字樣;英國艇則沒有這種國家名稱標識。坦克登陸艇和更大的船只則依照的是船管局(Buships)的船身編號規(guī)定。
下方所列每種型號的數(shù)據(jù)列表依次指的是生產(chǎn)年份、建造數(shù)量、長度x寬度、武器裝備情況、船員與載員人數(shù)、可運送的貨物和車輛數(shù)量以及圖中繪出的典型的船體編號。
A1:大型人員登陸艇(LCP(L)),1941年,2193艘,36英尺3英寸x10英尺10英寸(11米x3·3米),3人+36人,4噸,“PA-20-4”。
A2:坡道人員登陸艇(LCP(R)),1942年,2631艘,36英尺3英寸x10英尺10英寸(11米x3·3米),3人+36人,4噸,“PA 1612”。
A3:車輛登陸艇(LCV),1942年,2366艘,36英尺3英寸x10英尺10英寸(11米x3·3米),1挺30口徑機槍,3人+36人,5噸-一門輕型火炮或一輛1噸重卡車,“KA 13-14”。
A4:車輛和人員登陸艇(LCVP),1942年,23358艘,35英尺10英寸x10英尺6英寸(10·9米x3·2米),2挺30口徑機槍,3人+36人,4噸-一門輕型火炮或一輛1噸重卡車+12名軍人,“PA 33-4”。
A5:英國突擊登陸艇(LCA(British)),1939年,未制,41英尺6英寸x10英尺(12·6米x3米),2-3挺點30口徑機槍,3人+36人+800磅(363公斤)貨物,“LCA 1237”。
A6:MkIII型機械化登陸艇(LCM(3)),1942年,8631艘,50英尺x14英尺1英寸(15·2米x4·2米),2挺30口徑機槍,4人+60人,30噸或1輛中型坦克或1門中型火炮,“PA6-2”。
A7:Mk VI型機械化登陸艇(LCM(6)),1943年,2718艘,56英尺x14英尺1英寸(17·1米x4·2米),2挺50口徑機槍,4人+75人,35噸或1輛中型坦克或1門中型火炮,“PA-22-20”。
A8:Mk V型坦克登陸艇(LCT(5)),1942年,500艘,114英尺2英寸x32英尺8英寸(34·8米x10米),2挺20毫米口徑機槍,11人,150噸或4輛輕型坦克或3輛中型坦克或9輛卡車,“33”。
A9:Mk VI型坦克登陸艇(LCT(6)),1943年,965艘,119英尺1英寸x32英尺8英寸(36·3米x10米),2挺20毫米口徑機槍,13人,150噸或4輛輕型坦克或3輛中型坦克或10輛卡車,“US673”。
A10: LCI-1級大型步兵登陸艇(LCI(L)),1942年,1031艘,158英尺6英寸x23英尺8英寸(48·3米x7·2米),4挺20毫米口徑機槍,24人+188人或75噸貨物,“US92”。
A11:LCI-351級大型步兵登陸艇(LCI(L)),1943年,605艘,158英尺6英寸x23英尺8英寸(48·3米x7·2米),5挺20毫米口徑機槍,29人+209人或75噸貨物,“369”。
B:突擊艇小隊,諾曼底,1944年6月
注意這幅圖是圖例式的將各不同小組分開,俯視圖的人物尺寸要比實際大小小些。
突擊艇小隊或分隊實際上由增加了額外人員的半支步槍排組成,每支小隊都由一名軍官指揮,一名士官協(xié)助。依據(jù)各部隊和登陸行動要求的不同會有大量不同種類的小組人員組合。通常的勃朗寧自動步槍小組和反坦克火箭筒小組是每組4個人2件武器,但在登陸時,如圖中所示一個連的突擊班,也就是這兩個小組會被一分為二,而一支裝備著一挺M1919A4式點30口徑輕機槍的小隊會作為補充。
6支登陸艇可運送一支擁有三個步槍排的連,而第7條艇運送連指揮部人員和附屬人員(前線觀察員、軍醫(yī)、清障小隊和隨行的向?qū)Ш吐?lián)絡(luò)人員)。營的重武器連被組織成由6條支援艇運載的小組,每個組包括步槍小隊(5名步槍手)、重機槍小隊(6人加一挺M1917A1式30口徑機槍)、鐵絲網(wǎng)切割小隊(4名帶爆破筒和鋼絲鉗的步槍兵)、爆破小隊(5名帶炸藥包和雷管的步槍兵)以及迫擊炮小隊(8人加一門81毫米口徑迫擊炮)。
圖示突擊小隊按官方規(guī)定所攜帶的武器和軍需品包括:
B1:突擊小隊指揮官(卡賓槍、一只破片手雷、一只白磷手雷和6只彩煙手雷)。
B2:步槍小組(5支步槍、7枚破片手雷、3枚白磷手雷、10只槍榴彈、一支爆破筒)。
B3:鐵絲網(wǎng)切割小組(4支步槍、2枚白磷手雷、2支爆破筒)。
B4:勃朗寧自動步槍小組(1支步槍、1支勃朗寧自動步槍、27支勃朗寧自動步槍的彈夾)。
B5:反坦克火箭筒小組(1支步槍、1支卡賓槍、1門反坦克火箭筒、18枚反坦克火箭彈)。
B6:迫擊炮小組(1支手槍、3支卡賓槍、1門60毫米口徑M2型迫擊炮、36枚迫擊炮彈)。
B7:輕機槍小組(1支手槍、3支卡賓槍、一挺輕機槍和1250發(fā)輕機槍子彈)。
B8:火焰噴射器小組(1把手槍、1支步槍、1臺火焰噴射器、6枚破片手雷、4枚白磷手雷)。
B9:爆破小組(4支步槍、8只炸藥包、3支雷管、6只TNT炸藥塊、4枚破片手雷、4枚白磷手雷)。
B10:小隊助理指揮官(1支步槍、8枚破片手雷、2枚白磷手雷)。
B11:醫(yī)療急救兵(手槍)。
C:大型步兵登陸艇
大型步兵登陸艇LCI(L)于1942年被迅速開發(fā)出來。它只是被設(shè)計用來進行短距離的岸對岸行動,相比太平洋戰(zhàn)場,它在地中海戰(zhàn)場和英吉利海峽中更多地被使用。步兵登陸艇的第一次使用是在1943年7月地中海戰(zhàn)場上的西西里登陸中。簡單的部隊住宿條件和食物和水的承載限制制約了它們所能擁有的運輸時間;如果需要它們是可以進行長距離航行的,但設(shè)計的運送部隊情況下的最長行駛時間為48小時。
圖中,沒有遭受攻擊的部隊在地中海的一處海灘上通過36英尺(約11米)長的踏板登陸;踏板通過側(cè)邊安定翼向前滑落,然后頂端纜繩通過工字型吊錨架和滑輪逐步伸長以便降下并放置好踏板。部隊從隔板保護條件惡劣的艙室中走出,一整支步槍連能夠在5分鐘之內(nèi)登岸。
登陸艇擁有完備的防空武器,這些武器也可以成為火力支援武器,從而使登陸艇變成護衛(wèi)運輸卸載區(qū)的快速攻擊艇。步兵登陸艇安裝5挺20毫米口徑Mk IV型厄利康(Oerlikon)自動機槍,一挺位于船首,甲班四角還各有一挺。在第一波登陸上岸后,除非發(fā)現(xiàn)明確的向登陸艇開火的敵軍武器,否則登陸艇上的機槍手是被禁止向岸上目標開火的,因為它們的火力對前方的登陸部隊同樣是一大威脅。20毫米口徑機槍每分鐘可以發(fā)射550發(fā)子彈——每8秒鐘就要更換它的60發(fā)裝彈夾。
D:障礙物清理
障礙物清理小組一般在第3到第5波次登陸;最初突擊波次的登陸艇則需要靠自己穿越層層障礙物。障礙物清理小組負責(zé)為機動性較差且體積更大,裝載車輛的登陸艇清理障礙物,以便讓車輛能夠機動登陸,這需要他們摧毀包括退潮時在海灘上裸露出來的障礙物在內(nèi)的所有障礙物。小組因行動不同而組織有所不同;他們可以包括陸軍的戰(zhàn)斗工兵、海軍工程營的人員和/或海岸營的人員,或者是圖中所描繪的來自海軍戰(zhàn)斗拆除部隊(NCDU)的人員。在諾曼底,加入障礙物清除小組的都是現(xiàn)成可利用的人員;每個小組由6個人到20多個人所組成,他們使用種類廣泛的破拆器材。
D1:前景這名“破拆手”將一只炸藥包(詳見圖D2)掛在了一只“鋼刺猬”上。炸藥包內(nèi)包括了8只2.5磅(約1·13公斤)重的M2型三硝基苯甲硝胺炸藥,它們彼此連接并通過8英寸(約20·3厘米)長的引爆線與一只M1型鏈式炸藥相連。M2型炸藥尺寸為2英寸x2英寸x11英寸(約5厘米x5厘米x28厘米);裝藥20磅(約9公斤),相比TNT的威力更大些,炸飛那些“鋼刺猬”是綽綽有余的。炸藥是通過拉掉M2型防水導(dǎo)火線點燃器來點燃短時延時導(dǎo)火線來引爆的。
D3:遠景中另一名NCDU的成員正在一只障礙桿上固定4.5磅(約2公斤)重的TNT炸藥。障礙桿頂端固定一顆Tellermine 43型地雷,它足以掀翻一艘車輛人員登陸艇(LCVP)。TNT炸藥(詳見圖D4)上固定著30秒延時導(dǎo)火索,它通過一只M1型非防水導(dǎo)火線點燃器引燃——有時防水的方法就是用一只避孕套。一些突擊部隊攜帶這些炸藥是為了炸開地面來挖散兵坑。導(dǎo)火線點燃器、延時導(dǎo)火索和雷管是分裝的。
在背景中一輛D-8型裝甲推土機剛剛到達;這些推土機式坦克被證明是無價之寶,它們可以方便地推掉安裝地雷的障礙物并清理出道路。
E:M4A1謝爾曼兩棲坦克
為了在諾曼底登陸時出其不意,兩棲坦克一直秘密地存在。這種坦克其實就是安裝了特殊傳動裝置的M4A1式坦克,它的傳動力可以在履帶和兩臺安裝在坦克尾部的18英寸(約46厘米)螺旋槳之間轉(zhuǎn)換,后者可以提供4英里(6·4公里)/小時的水上速度。為坦克提供浮力的是安裝在坦克上的一圈可折疊的膠化帆布襯板,在使用時它被支起,高度剛好超過炮塔頂端。一旦登岸,螺旋槳升起,帆布襯板沿與履帶裝甲平齊的一圈折疊收起。襯板升起時,坦克上的武器是無法使用的。海面必須平靜,因為襯板的支撐架無法抵御過大的沖擊力,而襯板頂端也僅是高出水面不足1英尺(約30厘米)??裳b載4輛坦克的坦克登陸艇在登岸時,坦克上可裝一種固定在坦克底部的可分離式水下傳動裝置,面對海浪沖擊它可以保障襯板的安全。
E1:露出海面的坦克頂端。車長站在固定于炮塔頂端后部的小平臺上。他操控的一只扶手桿連接的是可調(diào)整螺旋槳角度的垂直拉桿。
E2:在坦克到岸后車長爬下炮塔;這里可見襯板內(nèi)部的支撐架和維修后留下的補丁。
E3:襯板折疊且螺旋槳升起。
在諾曼底登陸時,3個美國坦克營(第70、第741和第743營)裝備了兩棲坦克;每個營各有兩個連裝備了這種坦克,它們可在登陸艇登陸波次到來之前在離岸的水面上航行5000到6000碼(約4600米-5500米)。各營的A連和裝備M5型輕型坦克的D連安裝的是涉水裝備(見圖F);推土機坦克也包括在這一波次中,由于只能短距離涉水上岸,它們在較晚時才會登陸。兩棲坦克和其他早先到達的坦克被作為打擊德軍炮位的突擊炮來使用,當(dāng)然它們的戰(zhàn)果各異。
因為環(huán)境惡劣,在距離海岸只有1500碼(約1445米)時,第70營被迫將他們的兩棲坦克撤回,而在猶他海灘,有28輛坦克完好無損的登陸了(四輛坦克的損失是因為載它們的坦克登陸艇觸水雷沉沒了)。第743營的大部分坦克因海上條件限制也后撤了,并通過坦克登陸艇直接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第741營只有5輛坦克登岸,其中3輛是直接登陸的??傆?2輛兩棲坦克以泅渡的方式登上奧馬哈海灘,其中27輛因為風(fēng)、海浪和強大的逆流等各種原因陷在海里,33名坦克手被淹死,只有兩輛坦克依靠自己的動力到達海灘。
英國第27裝甲旅也為英國和加拿大人的搶灘部隊各配置了一個營的兩棲坦克,自西向東它們分別為東賴丁自由民第7龍騎兵衛(wèi)隊團第4營和第18輕騎兵團第13營。涉水到達最西端的戈爾德海灘的行動被波濤洶涌的海浪阻止,坦克只能依靠坦克登陸艇的承載上岸。在朱諾海灘,一些兩棲坦克只涉水航行了1000碼(914米),而其他的則直接登陸。不過在劍灘,40輛坦克中的31輛涉過5000碼(4572米)的水域安全登岸。
F:機械化部隊登陸艇和配備涉水裝備的謝爾曼坦克
1942年11月的北非登陸之前,一套供坦克涉水使用的系統(tǒng)及時開發(fā)出來,隨后其他型號的類似系統(tǒng)也生產(chǎn)出來。對于坦克自身,全開放的車體會用防水材料密封,有罩蓋的巨大前進氣口和后排氣管安裝在坦克發(fā)動機機器蓋上。M4式謝爾曼坦克使用MT-S型涉水裝備,供M4A1型到M4A4型坦克使用的是這種裝備的后期型號,分別為MT-1型到MT-4型。即便登陸艇能停上干海灘,坦克也會配備涉水裝備——有太多因素會阻止登陸艇在近岸搶灘,因此涉水裝備對于坦克能否迅速上岸并應(yīng)對任何突發(fā)狀況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策略是甲板幾乎與水面齊平時,坦克在達到車身高度的水深中涉水上岸,坦克火炮可提供火力而車身則在水體的保護之下(炮塔旋轉(zhuǎn)或活動擋板抬起時防水密封會破裂)。
50英尺(15·2米)長的Mk III型機械化登陸艇和56英尺(17米)長的Mk VI型機械化登陸艇的實際功能遠遠不止是只運載一輛重型坦克。作為較小且機動性強,相對難以打擊的目標,它可以裝載155毫米口徑榴彈炮、高射炮、推土機、載重汽車和其他早期登陸波次中所需的重型裝備登陸。它們還可以運送60名軍人,這樣像預(yù)備連、障礙物清理小組、工兵和醫(yī)務(wù)兵這樣的后續(xù)部隊都可以搭載它們。一旦主力部隊登岸后,這些綽號“麥克船”的船只就會向海灘穿梭運送物資和車輛,同時撤出傷員并充當(dāng)通用登陸艇的角色。
G:穿越海灘的通路
重型車輛是否有能力從登陸艇的坡道短距離移動到硬實地面上是登陸部隊能否在敵軍灘頭站穩(wěn)腳跟的關(guān)鍵。輪式和履帶式車輛會攪入甚至陷在沙地里,很快就會堵塞住通往海灘的通道。后面尾隨的車輛很難另辟通路,那要耗費大量時間清理更多的障礙物和雷區(qū)。各種墊子得到使用以減少車輛對通道的毀壞。
兩種10英尺(約3米)寬、25英尺(約7·6米)長的卷席得到使用。索莫菲爾德(Sommerfield)軌道(圖G1)是被交叉的可半彎曲的窄條桿加固的鐵絲網(wǎng)狀物。Chespaling式軌道則是密編的木制圍籬或板條加固的帆布制品;30到36英寸(約9米到11米)寬的粗麻布卷有時被鋪在索莫菲爾德式軌道的下方(兩種情況同種均未描繪)?!帮w機場”型卷席也被使用:方形網(wǎng)眼軌道(SMT)是一種7.5英尺(約2·3米)寬的卷席(圖G3),它是由尺寸為3英寸(約8厘米)的方形可半彎曲重鋼網(wǎng)組合而成的;各條卷席通過金屬鉤(放大圖G4)連在一起。
馬斯頓(Marston)型板席或穿眼鋼板(PSP,見圖G5)是一種多孔眼的板子,15英寸(約38厘米)寬,10英尺(約3米)長,它們通過邊緣的絆扣和插槽鎖合在一起。鐵絲捆扎的木條墊(圖G6)3英尺(約9·1米)寬,供步行部隊使用,兩條并排平行鋪設(shè)則可供車輛使用。一旦登陸部隊鞏固了陣地,工兵部隊會使用手提式巖石粉碎機、拉鏟挖土機和裝載機開辟采石場,隨后鋪設(shè)穿越海灘的碎石路。圖中,一名穿褪色的海軍作業(yè)夾克的海軍修建營成員(圖G7)正用大錘擊打鐵樁來固定索莫菲爾德式軌道,而陸軍海灘組的一名戰(zhàn)斗工兵(圖G8)正用錘子敲擊將方形網(wǎng)眼軌道連接在一起的卡子。遠端,一輛作為駁船沖上海灘的“犀?!笔綌[渡船正在放下船上的貨運卡車(SMT)。
H:突擊波次
突擊波次的組成變化很多,不僅取決于行動的特定性,甚至同一行動中各部隊之間也有不同。這些不同依據(jù)的是行動的預(yù)期目標和種類、障礙物的多少以及不同登陸地點的沙灘地形特點。如果面對的是密集而堅固的敵軍堡壘,坦克就需要盡快登陸并作為突擊炮來使用——很少需要它們扮演擊退敵軍坦克反擊的角色,當(dāng)然如果需要它們同樣可以勝任。步兵通常需要首先登陸,但一些情況下是坦克首先登陸并走在了步兵的前面。緊跟在步兵和坦克后邊的是負責(zé)清理障礙物和地雷的“障礙物突擊/破拆小組”。后備連隨后迅速跟上,他們配備了輕型高射炮和反坦克炮以及更多的工兵、醫(yī)務(wù)急救站和突擊指揮所。
各個波次典型的登陸間隔為十分鐘,但在登陸突擊連、坦克和障礙物清除部隊以及預(yù)備連之間也間隔也可能是30分鐘,這讓突擊部隊有時間清理敵軍并建立好灘頭立足點,隨后波次登陸的部隊也不會一上岸就面對還能掃射海灘的殘存的敵人火力。炮兵在之后的1個半到2小時間登岸;火炮后面是運載著要立即使用的彈藥的兩棲裝甲車,但也有可能用1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它們才能進入火炮陣位。緊接著前面波次的是打撈船,它們與從犀牛式擺渡船上卸下的推土機一起來清理損壞的登陸艇并幫助那些打橫或擱淺的登陸艇撤回。
本圖描繪了計劃中的1944年6月6日對奧馬哈海灘“EasyGreen”片區(qū)的首批三波登陸。海灘被“碳元素”障礙物和一排木樁保護起來,之后的障礙物是防登陸艇圓木坡道以及后面的“鋼刺猬”。圖中顯示第一波次已經(jīng)幾乎到岸,登錄時間是“H時間”(早上6點30分)。這四艘坦克登陸艇每艘搭載3輛謝爾曼坦克(其中一輛安裝著推土鏟),它們來自于第743坦克營A連,將在步兵之前一分鐘登陸。安裝著涉水裝備的這些坦克會在步兵超越它們時后仍處于登陸狀態(tài)。在“H時間”之后的一分鐘到來的是第二波的6艘車輛和人員登陸艇,它們裝載著第116步兵團第2營E連,他們被組成若干超過30人的突擊班。“H時間”之后的第3分鐘,第三波次到來:兩艘機械化登陸艇分別裝載著第146工兵營C連的27名士兵(組成的障礙物突擊小隊)和第137和第140海軍戰(zhàn)斗拆除部隊的14名士兵。每艘機械化登陸艇上還各裝載著一輛安裝著推土鏟的謝爾曼坦克以及兩艘各載著500磅(約227公斤)爆破裝備的橡皮艇。之后還有一艘運送第116步兵團第2營E連連部的車輛和人員的登陸艇、兩艘運送H(武器)連部分人員和車輛的登陸艇以及兩艘運載防空炮的車輛和人員的登陸艇,在它們登陸之前,障礙物清理小組有27分鐘的空擋期去清理障礙物。
上述計劃在現(xiàn)實中是很難實現(xiàn)的。D日中,第116團第2營E連在靠東2000到3000碼(約1829米-2743米)的另一個團的登陸灘頭登陸;當(dāng)兩股部隊競相穿越海灘時,他們的大多數(shù)坦克被密集的德軍火力擊毀;障礙物清理小組也因遭到敵人的壓制而損失慘重。隨后波次的登陸艇徒勞地尋找海灘的缺口卻發(fā)現(xiàn)沒有地方可以登陸。兩棲突擊戰(zhàn)面臨如此困境實際上與裝備、訓(xùn)練程度以及組織和計劃的水平無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