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范圍內(nèi),最慘烈悲壯之事莫過于安史之亂時期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這是人類歷史上慘烈異常的攻守之戰(zhàn),但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突破人倫底線的人吃人這一悲劇的上演。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舉兵叛唐,安史之亂爆發(fā)。一時間,“漁陽鼙鼓動地來”,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大唐守將或降或逃,洛陽、長安相繼失守,唐玄宗也只得南逃蜀地。
擔(dān)心唐軍反攻,決定加快東進步伐,意圖染指江淮。江淮地區(qū)一直以來繁華富庶,是李唐王朝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一旦失去此地,大唐勢必雪上加霜,再難掃除叛亂。因此,(現(xiàn)河南商丘)作為東進江淮的門戶,其戰(zhàn)略價值凸顯出來。如果拿下睢陽,叛軍將一路東進,侵掠江淮,如入無人之境,大唐再難翻身。但如果睢陽能夠堅守,那么就會成為阻礙叛軍一個重要據(jù)點,形成對叛軍東進的有力牽制。
叛軍敏銳意識到了這一點,快速集結(jié) 13 萬人馬,兵鋒直指睢陽。于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悲壯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拉開了序幕。
此時堅守睢陽城的是一名叫張巡的小縣令。他可能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決定大唐命運的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史書之上留下多么濃墨重彩卻帶著血色的一筆。
,蒲州河?xùn)|(今山西永濟市)人,史稱其“博通群書,曉戰(zhàn)陣法”,志氣高邁,不拘小節(jié),由于其得罪了朝中權(quán)貴楊國忠,所以仕途坎坷,被外放京師,出任真源(今河南鹿邑縣東)縣令。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張巡的頂頭上司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降了,逼迫張巡也跟他一起投降。張巡憤而起兵,率領(lǐng)本縣吏民數(shù)千人,毅然揭起了反抗安祿山的大旗,并在寧陵、雍丘一帶屢挫叛軍。但由于雍丘縣令令狐潮投敵,雍丘失守,張巡無奈東撤睢陽與睢陽太守許遠堅守孤城。
此時張巡已無退路,睢陽失守,江淮門戶大開,李唐將永無翻身之日,江淮地區(qū)也將一片生靈涂炭,所以他必須死守睢陽,無論付出多么大的代價。
757 年春,睢陽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13 萬叛軍如潮水般涌向睢陽這個不大的城池,那睢陽的守軍有多少人呢?只有 6800 人!這是一場對比懸殊的戰(zhàn)役,但有張巡在,他就會將 6800 人變成 6800 道銅墻鐵壁。
在張巡的親自督戰(zhàn)和指揮下,晝夜奮戰(zhàn),連續(xù)多次擊退叛軍的猛烈進攻,16 天下來,叛軍在睢陽城下扔下兩萬具尸體。
七月初,叛軍從后方又增調(diào)五萬人,再度圍攻睢陽,此時叛軍大將尹子奇也改變了之前策略,將十幾萬大軍分布在睢陽城四周,意圖切斷唐軍補給。
睢陽原本只有三萬石糧食,此時叛軍已圍城半年有余,城中糧食已消耗殆盡,所以張巡不得不實行嚴格的配給制度,每個將士每天只能分到二兩米,這點糧食對于晝夜作戰(zhàn)的士兵根本不夠,所以將士們只能用樹皮、茶葉和紙張來充饑。
經(jīng)過半年多苦戰(zhàn),睢陽守軍此時只剩下一千六百人,可即便如此,也都填不飽肚子,根本無力與百倍于己的叛軍作戰(zhàn),此刻除了被動挨打、困守待援外,已無任何退敵之策。
睢陽進入死守階段。
七月中旬,睢陽城中最后一粒米耗盡,就連樹皮都被饑餓的軍民啃光。而守軍也只剩下六百人,如果再等不到援兵,睢陽就失守了。
當(dāng)時有三只唐軍距離睢陽并不遠,但為了保存實力,避敵鋒芒,他們都無視睢陽危亡,選擇擁兵自保。
既然援兵不來,那張巡只能主動求援。
張巡將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wù)交給了手下猛將南霽云,南霽云以三十名精銳騎兵突出重圍。但當(dāng)時兵力最盛的賀蘭進明坐視不理,南霽云只好求助寧陵守將,并率僅有三千步騎馳援睢陽。
然而到達睢陽城下時,這三千步騎只剩下了一千人,那兩千人全部戰(zhàn)死在返回的途中。
這是睢陽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援兵,城中將士紛紛陷入絕望之中,張巡仰天長嘆,這就是他們最后的命運了嗎?他不甘心!
他相信睢陽不遠處的賀蘭進明等唐軍一定會來救援他們,哪怕他們不理會睢陽的存亡,但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應(yīng)該也明白。
所以在眾人絕望之際,張巡仍然下定決心:死守睢陽。
但城中之物都已吃盡,將士拿什么守?
張巡的回答是:吃馬。
馬很快就吃完了。那就吃老鼠和麻雀,幾天后,鼠雀也吃光了。
城中再無任何可充饑之物,除了人!
一日,在守城將士饑腸轆轆之時,張巡扛著一個沉甸甸的麻袋走上城頭,將士們迫不及待打開麻袋,發(fā)現(xiàn)麻袋中裝著一堆鮮血淋漓的肉。
他們眼睛霎時間變得通紅,那是對食物的渴望,同時也包含了感動和悲痛。
因為他們認出了那是一堆人肉,而從那纖細的胳膊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女人的肉——張巡殺死了自己的愛妾。
將士們流著淚水將人肉分食一空。他們必須吃下去,因為只有吃下去,他們才有力氣打退叛軍,死守睢陽。
不久后,太守許遠也扛來幾個麻袋,里面裝著他殺死的幾個家奴。
但這幾個人的肉遠遠不夠一千多名將士吃,于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一場人吃人的歷史慘劇在睢陽城中上演。
唐軍在抗擊叛軍之余,開始捕殺城中女人,女人吃完,就開始吃城中的老人和小孩,城中哀嚎之聲穿過厚厚的城墻傳出很遠,到處都是隨意丟棄的白骨,腥膻腐臭的氣味甚至在叛軍的軍營都能聞到。睢陽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那些原本保衛(wèi)睢陽百姓的將士,此刻卻變成了吃人的惡魔。
從八月到十月,以張巡、許遠為首的睢陽守軍,共吃掉了多達三萬的老弱婦孺。而守城將士此刻也只剩下四百人,他們再無力堅守,這場曠日持久看不到希望的戰(zhàn)役已經(jīng)耗盡了他們所有的希望和精力,他們每天都生活在與叛軍廝殺的疲憊恐懼和因被迫吃人而承受道義的無盡譴責(zé)之中。
十月初九,叛軍登上睢陽城頭,堅守十個月的睢陽還是淪陷了。
張巡絕望了,他向西遙拜,大喊:“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dāng)為厲鬼以殺賊!”
叛軍生擒張巡后,尹子奇問道:“聽說你每次作戰(zhàn)都會把牙齒咬碎,為什么要這樣做?”
張巡仰天大笑:“我咬碎牙齒只是想生吞你這逆賊,可惜不能如愿!”
尹子奇命人撬開張巡的嘴,發(fā)現(xiàn)他果然只剩下三四顆牙,不禁肅然起敬,于是打算招降他。張巡堅決不從,于是被尹子奇斬首處死,終年四十九歲。史載,他死時“顏色不亂,揚揚如常”。
睢陽之戰(zhàn),歷時十個月,前后大小戰(zhàn)役百余次,張巡、許遠以不足萬人之兵,抵擋尹子奇十幾萬大軍,并斬敵將三百、殺敵十二萬,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
而作為睢陽保衛(wèi)戰(zhàn)的主要指揮者,張巡也被載入史冊之中,但與其他名臣良將不同,張巡在史書中的形象是灰色的,其是非功過一千多年來始終非議不斷。
有人認為,張巡堅守睢陽十月,彈盡糧絕,已完成堅守睢陽之重任,理應(yīng)自殺殉國,即便投降獻城也無不可,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吃人,吃人是一個人的道德底線,一個人無論要達成多么崇高偉大的目標理想,都不能跨過吃人這道紅線。一旦吃人,吃人者就喪失了人性,與野獸無異。
此外,張巡除了為李唐守城外,更重要的守城中百姓,他非但沒有守護百姓,反而將他們吃掉做軍糧,這是辜負了百姓的信任,是作為睢陽守將的重大失職。說到底,張巡是拿全城百姓的性命,來書寫他忠君報國的光輝形象,為人不齒,是吃人惡魔。
但另一派卻認為,張巡死守睢陽,不僅僅只是為了睢陽一城之得失,更是為了牽制叛軍南下。如果睢陽失守,江淮重鎮(zhèn)落入叛軍之手,收復(fù)河山無望,整個中國歷史將會被徹底改寫。縱使張巡不吃人,以張巡對叛軍造成的損失,城破之日,叛軍也會大肆屠城,城中百姓也無幸免之說。
且睢陽屏障洞開,兵燹南下,江淮地區(qū)也會生靈涂炭,造成更大的傷亡。所以張巡吃人,只是極端情況下不得已之舉。我們無法揣測張巡是否有打造其個人忠勇形象的動機,但其對睢陽的堅守,確實對叛軍形成了有力牽制,讓李唐王朝能夠?qū)崿F(xiàn)對戰(zhàn)局的扭轉(zhuǎn),重續(xù)大唐百年國祚。
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粺o法對張巡的所作所為蓋棺定論,對那被吃的睢陽三萬百姓而言,他無疑是罪大惡極、罄竹難書;但對大唐帝國乃至整個中華文明而言,他無疑又是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民族英雄。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處的立場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自然也相去甚遠。人們常說,是非功過留待后世評說,但歷史上很多人并非黑白分明,而是模糊的灰色,哪怕過去幾百上千年,我們?nèi)匀粺o法給出一個明確的評價,因為道德是相對的,它不像 1+1 永遠等于 2 是一個普遍必然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