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把跨界融合這事兒整明白了。
除夕夜晚8時整,隨著李子柒身穿長裙、化身蝴蝶,央視春晚開啟了第43次全球亮相。
這屆春晚的跨界融合,不負期待。今年,春晚首次把跨界目標瞄準到以18-35歲的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的B站。
直播當晚,《秧BOT》《春意紅包》《喜上枝頭》三個節(jié)目,舞臺表演融合未來科技、非遺文化、宋畫藝術等,成為了當晚B站用戶評論互動前三的節(jié)目。
數(shù)據(jù)顯示,除夕當晚,B站春晚直播間觀看人數(shù)創(chuàng)歷史新高,超1億人,30歲以下觀眾占比為83%,直播彈幕數(shù)超過1.2億。B站定制化的春晚答題互動,超過1000萬用戶參與。
這是B站成立15年以來,首次直播央視春晚,并成為央視蛇年春晚的獨家彈幕視頻平臺。
收視率超39%,這屆春晚究竟有誰在?
“春晚越來越懂年輕人了。”這是很多人今年切身的感受。
71歲趙雅芝和61歲葉童合體、機器人扭秧歌、大灣區(qū)金曲合唱……多個節(jié)目沖上熱搜,實時收視率一度超過了39%。
B站選送的中文原創(chuàng)歌曲《春意紅包》更被譽為一場適應全國年輕人的狂歡盛宴。蛇年春晚將《春意紅包》全新改編,結合現(xiàn)代歌舞與非遺元素,重新演繹。節(jié)目內(nèi)容在B站上線后,不到12小時播放量破百萬。
《春意紅包》
對粵語地區(qū)的網(wǎng)友來說,更具情懷的可能是集齊汪明荃、陳小春、薛凱琪等老中青大灣區(qū)藝人的節(jié)目《灣區(qū)樂好》。鐘楚曦、薛凱琪和劉惜君穿著禮服搖曳在話筒前唱出“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仿佛一下將時空拉回了上個世紀的香港樂壇。
而與春晚舞臺暌違多年的王菲和陳奕迅的驚艷亮相,也為不少粉絲提供了看春晚的“盼頭”。王菲帶著一曲《世界贈與我的》娓娓吟唱,被網(wǎng)友稱為“天后仙音”。陳奕迅則打起了碟,被網(wǎng)友調(diào)侃“唱得好忙”。
在春晚的武漢分會場,還有一個小彩蛋。美國流行搖滾樂隊OneRepublic登上黃鶴樓,獻唱歌曲《Counting Stars》。B站跨年晚會和央視春晚的“默契”讓網(wǎng)友驚呼“牛哇”:“前腳剛在B站跨年看到《Counting Stars》,后腳就上春晚了。”
要說這屆春晚最出圈的節(jié)目,還得是張藝謀導演的創(chuàng)意融合舞蹈《秧bot》。一群穿著大紅棉襖背心的機器人在臺上扭動的舞姿,刷新了網(wǎng)友的造梗速度,“這手絹你就轉吧誰能轉過機器人啊”“這機器人東北籍的”“小樣兒你穿個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
與B站合作,春晚再次邁出融合新一步
B站與春晚的結合,意外聚合了不同代際人群的喜好。
春晚小品《借傘》中,“爺青回”“淚目”強勢刷屏。這一節(jié)目不僅提起了年輕人的興趣,還憑借它帶來的回憶殺,給不少“70后”“80后”,甚至是一些爺爺奶奶帶來“回憶的幸福感”。
《借傘》
節(jié)目的淚點,來自于兩位“仙子”。
為了應“蛇”這個生肖,春晚邀請到趙雅芝和葉童——經(jīng)典的“白娘子”和“許仙”?!督鑲恪方Y合京劇、粵劇、川劇、越劇四個劇種的表演方式,圍繞“斷橋借傘”演繹了一段故事。當趙雅芝和葉童登場,再現(xiàn)30年前《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經(jīng)典一幕,一些網(wǎng)友直呼:“奶奶,你嗑的CP同框了!”
葉童、趙雅芝
被網(wǎng)友稱為“甜度爆表”的《春意紅包》,則源自B站2017年拜年紀推出的中文原創(chuàng)歌曲。此次改編為歌舞版的《春意紅包》,由當紅小花毛曉彤、金晨、白鹿、程瀟、姚曉棠和宋雨琦呈現(xiàn)。
歌曲前奏一出,年輕人紛紛表示“味道對了”。
“非遺和青春結合,簡直完美”“這樣的節(jié)目再給我來一打”“這么美的非遺飾品和女神融為一體,美上加美”……
眼尖的網(wǎng)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6位“小花”的身上,帶了不同非遺元素的飾品。
她們身上所戴的配飾由B站的UP主@雁鴻Aimee和@慕容意的手工小記制成,結合了掐絲琺瑯、剪紙、皮影、絨花、纏花等七種“非遺”技藝或元素。
@雁鴻Aimee擅長用“非遺”工藝和小物件設計各種古風飾品,曾經(jīng)用易拉罐復刻《甄嬛傳》中華妃娘娘的頭飾,獲得了近百萬的播放量。毛曉彤手上的云肩蝴蝶螺鈿手鏈,就出自中國特有的螺鈿工藝;白鹿手上富有吉祥寓意的錦鯉鬧春手鏈,則是用成都銀花絲的“非遺”技藝制作的。
@雁鴻Aimee用易拉罐復刻的華妃頭飾
“00后”UP主@慕容意的手工小記喜歡用紅樓夢的主題設計絨花頭飾,絨花的制作視頻配以紅樓夢人物的經(jīng)典臺詞,彰顯設計的理念和頭飾特點。毛曉彤和白鹿所戴的絨花頭飾,就是UP主@慕容意的手工小記分別以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惜春和探春為靈感設計制作而成的。
惜春@慕容意的手工小記
此外,節(jié)目的舞美道具還結合紙雕、剪紙、風車、中國結等非遺元素,讓不少B站用戶體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多年來,春晚舞臺不斷求新求變,嘗試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
2009年春晚,《本草綱目》成就流行歌手與民族歌手合作的經(jīng)典案例;2022年,在B站跨年晚會上大火的《只此青綠》驚艷亮相春晚;2023年春晚使用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讓古代神獸“走出”古籍,體驗感拉滿。
現(xiàn)在的春晚,越來越看重互動和參與性。B站春晚的火爆,既是春晚一次成功的融合探索,也是春晚與年輕人的一次雙向奔赴。
?。▉碓矗壕排尚侣劊?/p>
【編輯:陳明】